郭刚堂找打儿子了,是时候算算养父母一家买孩子的帐了

2021-08-24 16:08:00

前两天我写了【失孤】原型郭刚堂时隔24年终于找到失散儿子郭振的故事。

结局郭刚堂大概也预料到了,儿子十分感动,然后拒绝回来,还是愿意继续留在现在的家庭。

今后的故事,大概也只是逢年过节偶尔的走动一下,做父亲的远远看孩子一面,知道他过得幸福也就满足了。

孩子只是“找”到了,永远找不“回”。

别用什么温情的笔触去歌颂这样的“团圆”,断了的亲情永远难圆。

但偏偏竟然有傻逼媒体,开始共情起了买家,专访郭振的所谓“养父母”,赞美他们对孩子有多好,而且这样的文章还不是一两篇。

这些报道,光标题我就已经要把隔夜饭都吐干净了:农村养父母和两姐姐呵护其长大成教师,还出资在城里买房买车。

内容通篇都在讲这家人有多么“宠爱”郭振,文字饱含着同情与歌颂,圣母气息扑面而来:

养父是“一名勤恳的工人”,养母是“持家好手”,,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买回这个儿子的时候,大女儿都快成年了,买孩子的过程被文章用“村里多了个小孩”含含糊糊略过。

“农村人订奶的不多,但养父母给郭振订了”,孩子念大学时,“两位姐姐接过接力棒,资助着弟弟”。不久前,姐姐们还跟父母共同出资,给郭振买了一套商品房和一辆二手车。

单看文字不知道背景的话,还以为他们是路边捡的弃婴视如己出,大爱无疆呢。

来,咱们细品一下,家里明明有两个女儿了,买也要买回个男孩回来,重男轻女性格价值观已经扭曲到了什么程度?

亲生的女儿还不如买来的儿子香,这是疼孩子吗?这是疼自己的“皇冠继承人”吧,郭振无非就是个工具人。

就别说郭刚堂做错了什么要被剥夺亲情了,就问问这两个女儿又做错了什么,要做扶地魔?!

“时光流淌,这户寻常农家岁月静好,变化发生在近几日”,这用词你品品,话里话外还怪上人家亲生父母找孩子了呗。

你那岁月静好是偷回来的,心里没有一点B数吗?你买孩子的时候,考虑过人家父母原有的宁静吗???!!!

人家有亲爸亲妈,用得着你爱吗?放着自己的女儿不爱,剥夺别人一生的幸福,除了恶心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判死刑我都嫌轻。

这份“亲情”是建立在郭刚堂一家一生都不能走出来的悲苦之上,正是由于他们畸形扭曲的价值观和一己私欲,才给人贩子提供了土壤。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郭振养父母一家是人口贩卖链条的终点,对郭振再好也不能掩盖他们犯罪的事实。

他们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审判,唯独不应该被美化成一个泛着亲情光芒的虚假故事,因为那是对郭刚堂一家的伤害,是对公序良俗的一种嘲讽。

圣母心泛滥的记者能不能不要总想着去粪坑里挖掘那些所谓的“美好和善良”?

通篇报道对买孩子的行为只字不提,刻意采写买家含辛茹苦的养育过程,这不是坏是什么?

关于买家要不要入刑的讨论,这些年就没有停止过,刑法上当然有罪,但执行难的关键就卡在了“受害人谅解”这一环上。

郭振选择留在他的“养父母”身边完全可以理解,没必要因为这个就抨击孩子“没良心”“没是非观”,他是无辜的。

被拐那年他才两岁半,丢孩子的痛苦是直接施加在大人身上的,对孩子而言在哪里长大都一样。

跟对方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情感上已经完全融入了,哪怕这所谓的“父爱”“母爱”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谎言和伤害之上,但在他看来,也已经是父爱母爱。

如今被突如其来的真相推到了道德与伦理的高地上,进退两难,你不能苛求他以一个局外人的“公正”毅然决然地跟过去的24年人生割席。

也正是因为很多类似情况的孩子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份亲情绑架让亲生父母没法去追责。只能忍住恨,当所谓的“亲戚”走动。

在我看来,把惩罚买家的选择权交给受害人,等于把他们再次逼到亲情的绝境,买家的入刑根本就不应该由受害人是否谅解而决定。

这是刑事案,危害的绝不只是一家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只要买方市场在,就有人贩子愿意铤而走险。不重判买家,何以平民愤,何以安人心?

情感上,受害人谅不谅解是他们的自由,法律上,买家必须入刑。

让伦理的归伦理,法律的归法律。

买卖个鹦鹉还得判刑呢,买一个活生生的人却啥事没有,还收获了一个孝顺儿子?

对不起,我不想看买家对孩子有多好,我只想看他们坐牢!


国外支付宝充值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橡果资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