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0 01:21:02
88电影网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1088.run
据江苏省科技厅7月初通报,有220家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简称“高企”)资格被取消。
7月7日上午,有科技系统人士答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根据科技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常规的政务信息公开。
2020年8月,江苏省高企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日常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科技、财税部门牵头,对2020年有效期内的高企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之所以被社会各界关注热议,从我们的工作实践出发,应该是江苏对自查自纠工作高度重视,也率先对社会公布了有关处理结果。”江苏省科技厅一位受访人士对此向记者表达了其个人理解。
江苏省科技厅同样披露了高企资格被取消的原因。其中,只有5家不再符合高企认定规定,仅占2.3%。
为何先推动高企自查?
按上述《通知》,“自查自纠工作”推动近1年后,江苏共有220家企业被取消高企资格。而自查的对象,则是2017年至2019年三年内,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经外省市认定机构认定、整体迁移进入江苏辖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
更进一步,《通知》则又是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与服务便利化的通知》(国科火字〔2020〕82号)中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要求,对2020年度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高企自查的内容,主要有6个方面:是否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了与认定条件有关的重大变化情况(如分立、合并、重组以及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等);更名企业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并办理了相关手续;提交的知识产权、研发费用归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人员等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以及认定后是否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是否按时填报年度发展情况报表;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情况等。
经过企业自查和地方检查(各地按不低于省定高企数量5%实地检查)双重认定后,这220家企业分布在除连云港以外的江苏其他12个地级市中。
从城市层面看,经济总量过2万亿的苏州,被取消高企资格数量为江苏全省最多,达76家;省会南京有48家;无锡26家;南通18家;徐州17家;泰州8家;盐城、镇江各6家;宿迁5家;常州4家;扬州、淮安最少,各3家。
从企业取消高企资格起始年度看,2018年-2021年分别取消4家、57家、154家、5家。
(图片摘自国家高企认定网)
江苏省科技厅在有关通报中指出,被取消高企资格的220家企业中,因市场变化、主体变更、经营调整等原因,关停企业153家,占69.5%;自愿放弃、原迁移地资格取消、被其他企业兼并、不再从事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经营活动的企业62家,占28.2%;经自查,不再符合高企认定规定的企业5家,占 2.3%。
高企标准、资格由科技系统制定并认定。关键是,如何理解先让企业自查自纠?
2021年6月4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济南召开了202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协调会。会议充分肯定了高企在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也同时指出,各地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中不同程度地过于重视企业数量发展,个别地区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执行把关不够严格,一些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年来,作为落实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地对企业的检查方式不断创新,如对同类部门的检查进行了信息共享和归并,以减少企业的负担。
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当前,除特殊情况外,对企业的检查,一般都会提出要求标准等,先让企业自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然后再由职能部门抽检,这样既维护尊重了企业的市场主体,也同时加大了对抽查发现问题的处罚力度。”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已有实践。此前,国家有关部门曾针对药企申报创新药,要求企业根据有关文件标准先自查,结果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主动撤销了新药申报材料。
市场和企业主体变化是主因
由于超过70%被取消高企资格的企业集中在苏南地区,《科技日报》援引无锡科技局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观点表示,既然符合条件可以获评高企,那么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自然可以被“摘牌”。负责人特地指出,本次开展自查自纠,目的就是从单纯地追求数量,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对企业起到督促、警示作用。
镇江市科技局发言人答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被取消高企资格的6家企业,主要“因市场变化,企业并购重组和经营调整关停等原因”,对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另有如苏州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19年末近700家,本次取消高企资质的企业占比近乎可忽略不计,且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都较弱。
“企业在市场上发展,总有各种情况。”常州科教城管委会一位副主任也表示,高企资格被取消是正常情况,也是自查自纠的正常处置。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党群部一位人士告诉21记者,无锡威孚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在行业颇具影响力,但考虑到市场变化和业务调整,2017年就被母公司威孚高科吸收合并,已撤销了独立法人资格,因此主体上不具备高企资格,但这对作为高企的母公司没有影响。
在220家企业中,带有“协鑫”字眼的企业较多,且分布在多个城市。对此,协鑫集团一位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常州、太仓和徐州都是很好的装备和团队,但在“5.31”新政出台后,光伏企业进入新一轮洗牌,因此集团董事会从战略布局上考虑,按照调优调强调精的原则,优化产能、整合资源、控制规模、合理布局,先后把常州、太仓的产能合并到苏州,将徐州集成的产能合并到阜宁(盐城)集成,以便轻装上阵、减少负担,“被取消高企资格的几个企业,实际上早已注销关闭了,人员也分流到其他岗位了。”
高企有效期期限为3年,3年期满后如想继续享受优惠政策,需要重新认定。“从实践中看,这些企业以及业务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实际控制人进行了调整,只不过变动后,有的企业未能及时上报反馈与认定条件有关重大变化情况报表,故不符合要求被取消。”泰州市科技局某处室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也有某开发区管委会人士指出,通过企业自查和材料分析,发现对有的高企服务上还有缺失,“个别应该享受的优惠没有第一时间送到。”
南京多家被取消高企资格的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并不是不重视科研,但创新型企业生存不易,产学研之间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做生意,不能为了科技金牌就不顾企业的生死存亡。”另有投资人表示,被取消资质的原因主要是研发团队有人跳槽,新人引进有压力,因此达不到“研发人员占比”的标准。
“水分”高企出现,强化监管十分必要
高企数量、占比、营收等数据,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比如,《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中就提出,2021年,力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净增3000家,到2023年,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万家;而南京2020年高企数量首次超过1万家,达到10042家。
高企认定由科技部作出,后在改革中将权限下放到省级。但时间进入到2021年,为何科技主管部门强调要强化高企工作监督机制,积极查问题、找短板,采取各种有效监督措施,把监督工作融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事中事后全链条?
苏州市科学技术局高企评审专家、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徐天舒认为,科技部门对高企的认定和取消,如同商务部门对国家级开发区的资格评选一样,都是有进有出,是经济发展和科技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正常的政府行政行为。
徐天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苏州经济总量大,作为分母的参评企业数逐年增大,因此出现部分不合格高企是正常的,在城市高企总量接近万级别的规模下,不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从江苏省科技厅分析的全省被取消企业情况看,被取消资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市场主体发生根本变化造成的。另一方面,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费用归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人员(科技人员数)、安全生产等是高企认定的核心指标。从政策驱动看,以往高企的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优惠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几个主要方面。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高企认定后的实际受益从优先的政策优惠逐渐转向与资本市场挂钩,尤其是科创板的设立,高企认定事实上成为企业技术领域的主要评价指标;而认定过程一般都有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辅导以及申报材料制作,因此容易导致少量材料做得好的企业实际技术水平未达标;加之江苏全省各地城市又有高企认定数量大发展的要求,比如,南京高企总数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7年高企数1844家,2020年达到6507家,年均增幅52.2%,位居江苏第一位。
多个开发区管委会和科技系统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近几年来拟认定高企数量和实际认定数量快速增长,也出现了极少量的“水分”高企,因此政府强化监管很有必要。
有高企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科技部门对高企资质认定越发严格,实践中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比如,过去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指标调整为了真正发明专利认定数量。
“建议在高企认定的流程上,可以参照‘专精特新’企业评审的流程:先由最熟悉企业的区级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审查,同时,要更加突出从材料的形式审查辅以必要的现场(含技术)实质审核,避免申报材料描述和实际技术研发应用之间的脱节。”徐天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