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4 02:08:01
搜搜影视在线看最新电影 https://www.sosoysw.com
导读:世界上最危险的病毒之一?
新冠病毒还未消停,又一种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病毒卷土重来!
8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西非国家几内亚再次出现“马尔堡出血热”死亡病例。
根据世卫组织的通报信息显示,目前已经确定了大约150名接触者,其中4人被确定为高风险密切接触者。
西非已出现死亡病例
据人民网援引媒体报道,近日,西非国家几内亚卫生当局和世卫组织确认,该国发现首例危及生命的马尔堡热病例——在该国宣布埃博拉疫情结束近两个月后。
世卫组织通报信息显示,7月25日,几内亚西北部格科杜省一个村庄的一名男子首次出现症状。8月1日,在症状加剧,出现发烧、头痛、疲劳、腹痛和牙龈出血等多种状况后,男子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当地医生给他做了疟疾测试,结果显示为阴性。随后,医生给男子进行了静脉注射、肠胃抗生素治疗等。该男子在入院到宣告死亡,时间不过1周。
从后续检测结果来看,世卫组织表示该患者是感染了马尔堡病毒不幸死亡。而马尔堡病毒的致死率高达88%,相较于新冠病毒要高许多。其传染性也较强,会引起感染患者发生出血热。
针对这一情况,世卫组织非洲区域主任强调,需采取实际行动对这种病毒的扩散进行遏制,因为马尔堡病毒本身有着出现广泛传播的可能性。目前已确认146人和这名感染马尔堡病毒的男子存在接触,为了尽可能对病毒蔓延进行封锁,世卫组织已派遣了十位专家前往几内亚提供帮助。
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世卫组织官网显示,马尔堡病毒病是一种具有高病死率(CFR24-90%)的高毒力、易流行的疾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野生动物(如猴子和果蝠)的血液、体液或组织而传播。对于这种高度传染能力,需要比新冠病毒更加严格的防护。
2005年,非洲安哥拉发生了一次马尔堡疫情暴发,252例已知感染者中死亡227例,死亡率高达90%。这是所有大型丝状病毒疫情暴发中的最高死亡率。而在2013-2016年,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疫情中,死亡率也只有41%。
1967年,德国马尔堡市的几个医学实验室暴发了一种出血热传染病,导致7人死亡。
后来证实,这一传染病是上述医学实验室从非洲乌干达进口的用于实验的猴子身上所携带的一种病毒感染所致。也因此,这种病毒被称为“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是已知最危险病毒之一。它会感染血液、肝脏和皮肤细胞,从而在人体内迅速强力扩散。
马尔堡病毒感染机体后,会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感染者在5至10天的潜伏期后,感染者会突然发烧、头部和肌肉疼痛,以及由于血液凝固受损而导致皮肤和粘膜出血,口腔、眼睛、胃肠道和内脏亦受影响。
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神经麻痹症状。此外,严重的凝血障碍会引发“失血性休克”,使器官和循环衰竭,从而导致死亡。除非得到重症监护,否则,大多数患者都会死亡。
该病毒经由感染者的血、尿或口水等体液传播给他人,这就是密切接触者和护理人员会被感染的原因。
该病毒体外存留时间不长,因此,经由空气中的飞沫感染极罕见。
2020年1月,《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IsolationofAngola-likeMarburgvirusfromEgyptianrousettebatsfromWestAfrica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出,埃及果蝠是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
该研究通过实地采样、系统发育分析和血清学检测等技术手段,证实了埃及果蝠是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居住在洞穴中的埃及果蝠是马尔堡病毒的主要天然病毒库。研究推测,埃及果蝠通过排泄物或唾液等将马尔堡病毒传递给非洲当地矿工,马尔堡病毒由此进入人类社会,最终导致马尔堡出血热爆发。
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库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统,蝙蝠对大多数病毒表现出较强的耐受力,因此成为许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科学家已在近200种蝙蝠身上发现超过4100种病毒,其中冠状病毒超过500种,包括当年的SARS病毒。
暂无有效药物和疫苗
当地时间8月11日,世卫组织非洲区域主任MatshidisoMoeti博士表示,马尔堡病毒传播性强、致死率高,而且至今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因此必须要尽快阻止马尔堡病毒的传播。
据中国小康网,德国马尔堡大学病毒学研究所所长贝克尔教授表示,“开发针对马尔堡热的疫苗实际不难,若干疫苗在动物试验中显示良好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获批的临床研究。”
与SARS-CoV2冠状病毒相比,各国缺乏研制马尔堡病毒疫苗的意愿和经济动力。贝克尔教授指出:“它与2013年埃博拉病毒的情况完全相同。我们当时与其他很多人合作,较快实施了I期临床研究,然后在西非完成了II期和III期研究。2018年,默克制药公司为刚果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生产了数十万剂。”目前,该疫苗已获批上市。
贝克尔教授指出,“针对马尔堡病毒,已有一种非常相似的疫苗,甚至可能比埃博拉病毒疫苗更好。在猴子身上,这种疫苗即使在感染后(接种)也有效,所以可作为治疗性疫苗接种。原因或许在于,马尔堡病毒的繁殖速度比埃博拉病毒要缓慢些。”
他相信,一旦完成必要的临床研究和审批,只要有意愿,马尔堡病毒疫苗便可快速投入生产。这位德国病毒学家还表示,鉴于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十分相似,亦可考虑混合接种。他说:“那会很理想。这已在动物实验中做过尝试,效果非常好。”
我们该如何预防?
世卫组织公开信息显示,马尔堡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野生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组织而传播。
世卫提醒,对于疑似或确诊马尔堡病毒病人员,应采取额外的预防性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受污染的表面。对于医护人员要穿戴防护物品包括,面罩、医用口罩、护目镜、无菌长袖长袍和手套。
2008年,就有马尔堡病毒从非洲传播到美国的案例,这也给我们敲响警钟:在全球化时代,不可松懈,严防国门,警钟长鸣。
21新健康综合自丨健康时报、环球时报、人民网、中国小康网、海峡快讯
编辑丨李欣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