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4 20:57:10
江青和毛泽东
前言
毛泽嵘,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估计很多人都不会认识他,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对于中南海的人,尤其是菊香书屋的人来说,这个人可就不那么普通了。
别人不认识他,毛泽东可认识他。当然不只是认识,他们还是亲密的堂兄弟的关系。也因为这层关系,连平时不大听招呼的江青,有时也要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给这位韶山来的客人炒几个湖南菜,或者搬个照相机为他照个相,大家一起合个影。
那么今天的正史观察,我们就来聊聊毛主席和这位韶山堂弟的故事。
毛泽东
毛泽嵘:我是毛泽东的五弟!
在杨林公社的办公室里,一位年纪颇大的老人正在和工作人员争执。
工作人员被问得烦了,便质问面前的老人是谁,到底要干嘛。
只见这位老人不屑地说道:
“我是毛泽嵘!毛泽东的五弟!”
工作人员听到这样的话,根本不相信,还以为面前的老人是个骗子,来冒充毛主席亲属的。
正当工作人员想要把这位老人抓起来的时候,从里面屋子里走出一位“头头”,他对毛泽东的这位堂弟是有所耳闻的,于是便询问老人要做什么。
老人见终于有人知道他了,有些着急地说:
“我要去北京!去见我主席三哥!”
毛泽东和韶山老乡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谁要说去过北京,那就等于是“见过”毛主席,更何况他毛泽嵘就是要去见他的“主席三哥”,这可是重大事件。
于是,公社负责人答应,去帮毛泽嵘汇报一下。很快,毛泽嵘拿到了公社的介绍信,他成功地去了北京。
一到北京,毛泽嵘便找了一家便宜招待所住下,然后就开始想办法去和中南海联系。
一开始,毛泽嵘是让招待所的服务员给中南海打电话,但是电话通了,却找不见毛主席。后来,毛泽嵘给自己打电话,但依然是没有任何消息。
就这样,毛泽嵘在招待所住了四天,打了四天的电话。
毛泽东
这天,中南海警卫局的电话终于拨通了,毛泽嵘生怕对方挂电话,火急火燎地说明自己的身份,说有急事要见毛主席。
打完电话后,毛泽嵘心想,如果这次三哥还是拒绝,那简直太让人伤心了,自己不就是想见他一面吗,兄弟之间这点要求也不过分吧!
其实,红墙内的毛泽东的确很忙。他何尝不想念自己的堂弟,只是新中国成立,他也实在抽不开身。
但是红墙外的毛泽嵘是不知道的,此时的他躺在床上,回忆起自己上一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
毛泽东
毛泽东让毛泽嵘帮他反映问题
1953年10月2日,毛泽东曾写信让毛泽嵘进京见他。
11月初,毛泽嵘踏进了毛主席家的客厅,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三哥。
兄弟重逢,毛泽东没聊几句便动了情,眼眶湿润地望着毛泽嵘。两人聊了很久,突然毛泽嵘想到什么似的,问三哥:
“原来保坟的时候,用土把坟填平了,现在我看可以好好修一下了。”
毛泽东想了一下,放低声音说道:
“我看不要搞了,还是按老样子好。”
毛泽东在韶山
毛泽嵘听到三哥这样说,十分不理解。毛泽东则对毛泽嵘解释道,新中国刚成立,哪里都需要钱,不能把钱花到这种地方。
谁知,毛泽东解释完,毛泽嵘更想不通了。三哥已经是国家主席了,难道还缺这点“金子银子”?
毛泽嵘之后在中南海住了几天,他发现,毛泽东不仅吃得“差”,住的也不好。堂堂国家主席,怎么还坐木条凳,睡硬板床,就连衣服都是打了补丁的。
转眼,又到了回乡的日子。临走前,毛泽东给这位堂弟拿了300元钱,另外还有一件大衣,一套床具,还有一个大皮箱。
毛泽东
毛泽嵘这次虽然没有见到“皇宫”里的金梁银柱,也没有吃到山珍海味,但他总算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三哥,临走时拿着三哥给的300元钱,毛泽嵘的心中还是十分感动的。
其实这次见面,毛泽东还交给毛泽嵘了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帮他调查民情,反映情况。
因为通过这次见面,毛泽东发现毛泽嵘是个能说真话的人,于是便想让这位堂弟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毛泽嵘毕竟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他虽然能说真话,但每次给毛泽东写信反映情况还需找人代笔。于是时间久了,毛泽嵘便在“反映情况”一事中出了点问题。由于表述不当,毛泽嵘在一段时间中“行动受到了限制”,虽然没被当成“右派”,但总归也算受到了影响。
毛泽东和韶山儿童聊天
想想曾经,再看看现在,毛泽嵘不免有些失落,以前是三哥亲自写信约自己见面的,如今他找到北京,却怎么也联系不上毛主席,他心里不免觉得,可能和自己之前反映问题有关。
毛泽嵘再次见到三哥,却不敢说真话了
终于,在1962年的冬天,毛泽嵘获准进京去见毛泽东。
这次见面后,毛泽嵘没有再喊“三哥”,而是恭敬地叫了声“主席”。但毛泽东似乎没有感觉到这个变化,依然热情地把毛泽嵘请进客厅,想要和这位堂兄弟像以前一样叙叙旧。
只是这次,毛泽嵘显得有些拘谨,兄弟两人坐在客厅里,各自抽着闷烟,似乎有一些尴尬。
好在这天是周末,毛泽东的女儿们和侄儿毛远新都放学回家了。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家里终于热闹了起来,就连平时不怎么见面的江青也意外回家吃饭了。
江青和毛泽东
不知是什么原因,今天的江青看起来心情不错,她不但招呼李敏、李讷动手择菜,还亲自动手给做了几道湖南风味的菜肴。
而这边毛泽嵘也不敢奢望在主席家里吃到山珍海味了,他只希望能像前几次一样,吃点腊肉、炒蛋一类的菜就十分满足了。毕竟从过苦日子以来,几年了,他甚至都忘了吃肉的滋味。
开餐了,毛泽东一家,还有毛泽嵘、毛远新围了一大桌,可桌上只有可怜的一点蔬菜,诸如辣椒、茄子、空心菜之类,外加一个红烧豆腐。
毛泽嵘看到这些,心中不免失望。他心中有些不快,嘴上又不好明说,只是坐在那里吃闷饭。他哪里知道,与天下同忧乐的毛泽东,也正在过苦日子,并在中央机关带头不吃肉呢!
毛泽东
吃完饭,兄弟俩继续交谈。毛泽东仍对毛泽嵘充满热望,因为在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农民的生活有些什么变化,他希望能在这位乡下弟弟的口中听到真实的反映。
然而,毛泽嵘讲出的却是另外一番话:
“主席......”
毛泽嵘这么称呼着。他点燃一支烟,眼睛并没有正面望向毛泽东。
“我家有困难,家底子穷,老伴有病,我的眼睛又不大好,身边又无儿无女,我实在有些困难......”
毛泽东在韶山
其实毛泽嵘说出这些话,也是出于无可奈何。这些话,可以跟毛泽东说,但此刻,毛泽东需要听到的不是这些,而是像前几次一样对于农村情况的真实反映。要知道,毛泽东能允许或邀请乡下的客人们来京作客,主要并不是为了叙旧,而是想听到他们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真实意见,以此作为收集反馈的途径。
当然,这个堂弟毛泽嵘家里的情况,毛泽东心里也是有数的,尤其是毛泽嵘年纪大了却没有子女,这一点毛泽东十分担心。
毛泽嵘说着,毛泽东听着,毛泽嵘话落,毛泽东也掐灭了手中的烟蒂,温和地对毛泽嵘说:
“泽嵘,你有困难我是知道的,我理解,也同情。但是,我是党的主席,我要为大多数的人谋福利,不能只考虑你一个人的利益。我以前跟你讲过,你有困难,要找当地政府解决。”
李敏和李讷
此时,李敏、李讷她们也吃完了饭,过来和“五叔”打了声招呼,便各自出去玩了。
毛泽东接着劝说毛泽嵘:
“目前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全国人民都在过紧日子。我这个主席当得不好,我有责任啊!”
显然,毛泽东此时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毛泽东说着,毛泽嵘有的能听懂,有的也不太能理解。但他也只能默默听着,并没有插话,也不想插话,更插不进话。
毛泽东又说了很多,并在最后叮嘱毛泽嵘,以后不要随便来北京,不要觉得自己是毛泽东的亲戚就高人一等,就搞特殊化,以后再来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批准......
毛泽嵘听了,也理解,但心里总归是有些不高兴。可是,毛主席句句都说在理上,他又无话可说。
江青、李讷、毛泽东
谁知这会儿,江青似乎对这位老实巴交的乡下客挺同情的,她也间间断断地听到了毛泽东的一些谈话,觉得毛泽东对他的这位弟弟要求太过严格了,有些过意不去。等他们谈话结束,江青从房中搬出带架的照相机,想为毛泽嵘照个相。
照相机摆好后,江青又把在外面玩耍的孩子们喊了进来,让他们与“五叔”合影。
镜头对好了,毛泽东的左手边是李敏,右手边依次是毛泽嵘、毛远新、李讷。江青给自己留了一个空闲位置。她按下快门后,很快跑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时,相机自动曝光,记录下了毛泽嵘这次与毛泽东见面的历史镜头,虽然镜头有些模糊,但江青的心意也还是尽到了。
事实上,每次毛泽东的乡下客人们来了,江青还是很礼貌客气的。
江青
之后,毛泽嵘又在北京住了一些日子,到底这城里的生活比乡下要舒服得多,毛泽嵘还真有些乐不思乡了。
毛泽东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联系到毛泽嵘,劝告他应该早点回去,好好参加劳动,才能改善生活。临了,毛泽东又叫秘书用自己的稿费为毛泽嵘买了一件羊皮大衣和糖果,另外又给了他200元钱。
在毛泽东的眼中,从这次“五弟”来京的情况来看,这个毛泽嵘已经变了,他再也不是原来那个讲直话、敢反映问题的毛泽嵘了。这次来到北京,毛泽嵘更多地是具有“探亲”性质的。对于这一点,毛泽东不愿给任何人特权。因此他对毛泽嵘说:
“泽嵘,你年纪大了,到外边走不方便。我的工作忙,今后一般情况,你不要来京。”
而就在毛泽嵘准备离开北京时,毛泽东又给杨林公社写了一封信,嘱咐他们,以后毛泽嵘如果来京,需要经过他的同意。
毛泽东
这封信,是通过毛泽嵘交给杨林公社的,只是由于不识字,毛泽嵘并不知道三哥让他捎的这封信究竟写了什么。只是一件事让毛泽嵘觉得奇怪,那就是从这次见面以后,他每次再提出要去北京的要求,都被地方政府以各种理由干涉了。
虽然自1962年之后,毛泽嵘不能再见到毛泽东,但他总能收到毛泽东托身边工作人员寄来的钱,而且每次都在200元以上。毛泽嵘虽然对不能去北京一事有些埋怨,但在收到三哥寄来的钱时,心情总是激动的。
两位古稀老人的再次见面
1972年1月以后,毛泽东的身体渐渐不好,有时还会出现昏迷、休克的情况。
在一次严重休克被紧急抢救过来后,毛泽东对身边的女儿李敏、李讷说,自己可能快不行了,让她们经常去看看家乡的两个叔叔,也就是毛泽嵘和毛泽连。
毛泽东油画
或许,兄弟之间总有些心灵上的感应吧,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毛泽嵘也在恳求公社负责人让他去北京见一见毛主席。
可公社负责人拿出了一封信,说:
“这不是你带来的信吗?信上有毛主席的规定,你不能随便去见他。”
毛泽嵘这才明白,为什么自62年以后,自己就去不了北京了。
得知真相后的毛泽嵘很伤心也很委屈,但他也知道,毛泽东拒绝了的事,他就要听话,不能让三哥为难。
但已经十几年了,毛泽嵘也已经75岁高龄了,他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到自己的三哥。想到这里,毛泽嵘的眼泪流了下来,他几乎是带着哭腔对公社负责人说:
“我还是要见见他老人家呀!”
最终,公社负责人还是被毛泽嵘的真情打动了,他给毛泽嵘开了介绍信,送他去了北京。
毛泽东
十几年了,毛泽嵘又见到了他的三哥。这次会见,是在中南海游泳池那间宽敞的客厅里进行的。
再次见到毛泽嵘的毛泽东也十分高兴,兄弟二人如今都已是古稀之年,不知以后还能像这样面对面相聚几次。
这次分开后五年过去,当毛泽嵘再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时,毛泽东已经告别人世一年了。
毛主席纪念堂
在主席纪念堂那鲜花翠柏的丛中,毛泽嵘再一次见到了他的“主席三哥”,可是,他们之间再也不会有那种推心置腹的交谈了。
当泪眼朦胧的毛泽嵘一步步地移近到安卧着的毛泽东遗体面前时,他颤抖地喊了一声:
“三哥,我是逊五啊!我看你来了!”
三哥无言,纪念堂无言,只有低沉的哀乐在纪念堂的大厅里回旋着......
参考资料:《毛泽东和他的亲友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声明:本文为头条号正史观察原创文章,任何未经允许的转载、抄袭、洗稿行为发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