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17:43:28
在美国、欧洲通胀创下40年来新高时,这轮全球通胀的走向受到各国高度关注。日前,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在京联合主办全球通胀与应对研讨会暨《全球通胀与衰退》新书发布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赵建,以及主办方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茅院生,中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乔卫兵,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等出席此次研讨活动。研讨会由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主持。
王小鲁着重分析了中国经济走势及影响因素。他认为,去年上半年经济大幅度反弹,下半年迅速回落。这个回落中间,一个突出的因素是2020年的基数前低后高。在这个基数之上计算同比增长, 2021年的增长就会是前高后低。但在剔除这个因素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经济减速的趋势仍然是明显的。
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债务堆积、生产率下降,这些是主导经济增长逐步下行的背后因素,王小鲁认为,这些因素的关键是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衡:投资率越来越高,消费率越来越低,两者之间不成比例。过高的投资率是大量行业出现过剩产能的背后原因。
王小鲁提出,既然经济持续下行是结构失衡导致的,那么货币刺激于事无补,而且会加剧失衡,扩大金融风险。投资和消费结构有待于继续调整,消费率需要恢复到60%以上,比较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在65%到67%这个区间。投资率要降回到30%到40%之间的区间。未来要改善内需、恢复增长动力,有赖于转变政府的支出结构,着力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徐洪才分析了国内外货币政策,他建议,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还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
滕泰从货币供给、原材料供给冲击、工资上涨的影响、供应链和流通环节的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和市场价格形成微观机制的影响,以及食品价格影响六个方面分析了去年以来国内外物价的变化。他认为全球低通胀时代可能已经结束,2022年中国稳增长须与全球通胀赛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角色要重新考虑,上半年尽快稳消费可能更加重要。
研讨会对《全球通胀与衰退》一书进行了推介。该书由滕泰、张海冰撰写,深入分析全球通胀和经济衰退的形成机理,并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了实用性应对建议。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陈全生撰写序言,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国务院原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创始理事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夏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管涛和徐洪才等联袂推荐。该书今年2月由中译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